客如云收銀刷卡機
網上關于客如云收銀刷卡機,成為餐飲智能化發動機的刷卡知識比較多,也有關于客如云收銀刷卡機的問題,今天第一pos網(www.cnksdq.com.cn)為大家整理刷卡常見知識,未來的我們終成一代卡神。
本文目錄一覽:
1、客如云收銀刷卡機
客如云收銀刷卡機
走到創業的第7個年頭,客如云終于等到了餐飲SaaS行業的春天。
據客如云不完全統計,中國餐飲市場商戶在2018年底已超過600萬家。其中,整體可被智能化的目標市場商戶約250萬家。2018財年,客如云和友商共同服務的活躍智能化餐廳有25萬家以上,滲透率首次超過10%。
客如云創始人彭雷據此判斷,整個餐飲SaaS行業已經發展到新的階段,正在從成長期走向爆發期。
擁抱連鎖餐飲,是客如云為了迎接時代轉型,和盤托出的最新戰略。
/ 01 /
洞見未來,餐飲SaaS拐點已至
人們往往過于注重風口,忽視產業節點的到來。
時間回到2011年,中國智能手機爆發元年。那年,三星、魅族、小米、OPPO、vivo同時發力,混戰成一片。這看似是一個不經意的巧合,但卻穩穩地踩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產業節點。
這個產業節點,便是大陸智能手機產業鏈的崛起。
2007年iPhone問世,蘋果為了抑制臺灣供應商,開始有意扶持大陸本土供應商。在勞動力低廉和政策的激勵下,大陸消費電子行業借勢崛起,成就了行業的黃金十年。世界電子產業鏈重心經歷了日本、韓國、臺灣,后逐步轉移到大陸,為小米華為們提供了豐厚的配套基礎。
客如云創始人彭雷相信,2018年會是餐飲SaaS的拐點。之后,滲透率會快速上升,只需兩三年就能進入行業爆發期。
做出這樣的判斷,是因為他觀察到四個現象。這讓他清楚認識到,餐飲SaaS的產業節點已經到來。
首先是,無處不在的移動支付。
今年年初,阿里宣布國內支付寶用戶數量已經超過7億;公開數據顯示,去年年中財付通(含微信支付和QQ錢包)用戶也已經超過8億。加起來,中國移動支付用戶規模在9億左右。
按中國13.9億人口來計算,移動支付的滲透率已超過六成。
從某種程度上說,智能化趨勢通過支付層面完成了最初的普及。這種普及促進了商家智能化意識的覺醒,極大推動了商家智能化的進程。
其次是外賣的普及。
當海底撈、星巴克等餐飲頭部品牌紛紛上線各自的外賣業務,你就清楚對一家商戶來說,外賣究竟有多重要。
2018年全國餐飲零售總額約4.28萬億元,其中外賣業務規模達到2414億,滲透率達5.6%。換句話說,餐飲行業每100塊錢,就有至少5塊錢來自外賣,這個占比在小商家上還要高更多。
外賣的興起,極大促進了中小商家擁抱互聯網的熱情。畢竟如果你連個智能收銀系統都沒有,外賣業務肯定做不好 。
第三,C端流量入口逐漸被美團、阿里等巨頭掌握,流量中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,進而公域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。于是,越來越多的商家開始計劃建立自己的用戶體系,也就是所謂的私域流量。要做到這點,就需要一套信息化系統的支持。
第四,年輕人個性化意識越來越強,支持自助點單的餐廳越來越多。自助掃碼點餐、自助結賬,背后也都需要一整套信息化系統的支持,包括點餐系統和收銀系統等。
即,當C端智能化發展到極致,會極大地推動B端向智能化升級。這一點,在像餐飲這樣服務C端用戶的行業尤其明顯,最后變成一個交互促進的過程。
如果說,中國C端智能化的拐點是2011年,B端智能化管理則是2018年,之間相差七年。
與過去不同的是,爆發期的市場會真正變成需求驅動,商家更加關注體驗和產品本身,產品的好壞將極大影響銷售環節。目前來看,服務于海內外市場20多萬餐飲門店的客如云,是走在最前面的一個。
/ 02 /
連鎖,餐飲SaaS的產業密碼
在6月13日的媒體交流會上,客如云正式啟用了新的Slogan:連鎖就用客如云。
每個行業,都有自己的產業密碼。連鎖,就是餐飲SaaS行業的七寸所在。要講清楚這個問題,就要從餐飲行業的特點講起。
首先,國內餐飲市場集中度極低。以目前中國市值最高的餐飲上市企業海底撈為例,海底撈2017年營收102億,是唯一營收超過百億的中餐企業。這個規模占到行業的多少呢?千分之三都不到。
作為對比,2016年美國餐飲企業TOP50營收占行業27.7%,而中國僅有4.9%。用經濟學家周其仁的話來說,「水很大、小魚很多、但是大魚少」。
據辰智餐飲大數據研究中心數據,截至2017年底,中國餐飲門店數量達到566.6萬家,而其中超過95%都是小商家,年收入不超過200萬。
其次,行業競爭極為激烈。根據美團發布的《中國餐飲報告2018》,2017年餐飲關店數量是開店數量的91.6%,倒閉餐廳平均壽命508天,新陳代謝速度驚人。
餐飲行業有「三月死」的說法,意思是新開餐廳經營沒幾個月就倒閉。這個行業看起來門檻低,但涉及選址、定位、服務、經營、食品安全,真做起來千頭萬緒,淘汰率極高。
小客戶抗風險能力弱,也讓銷售餐飲SaaS變成了一個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的生意。舉個例子,銷售人員軟磨硬泡拿下一個客戶,總共也就賣出幾千塊錢,結果沒多久,客戶倒閉了。
為了改變這一情況,客如云將目標重點放在了連鎖餐飲商家。這樣做有兩個好處:第一,連鎖餐飲商家的信息化訂單規模相對較大,足夠覆蓋銷售成本;第二,連鎖餐飲商家需求相對較多,后續服務收入也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。
長期來看,餐飲品牌的集約化也正在成為趨勢。客如云很早就意識到了連鎖商家在產業中的價值,并將連鎖商家主要分成三個層級:頭部連鎖餐飲集團、中部連鎖餐飲集團和區域連鎖門店。通過不同的方式,客如云對其進行精準打擊。
頭部連鎖餐飲集團是指海底撈、星巴克等市場上最知名的餐飲品牌。他們對產品的要求較高,追求定制化服務。這類客戶,直接由客如云總部一對一溝通。
中部連鎖商家大都是全國化餐飲品牌,門店在一二線城市也都有布局,但往往品牌、規模都不及頭部品牌。這類客戶由客如云布局在一、二、三線城市的2000多位直銷人員進行開發。
由于區域的口味差異,有些連鎖可能主要集中于某個區域。以貴州酸湯魚為例,當地酸湯魚至少有三十個品牌連鎖,做得都很好,但可能只有一兩個品牌能夠走到全國。這些區域性連鎖商家也是客如云的重點目標之一。
直銷人員無法覆蓋的地區,客如云也會通過發展代理商的方式進行區域開拓。
同時,為了更好的服務不同商家,客如云也對其產品進行重新定位。除了原有的面向大型餐飲集團的OnPOS2外,去年年底,客如云推出了針對中小商家的新品牌“紅云”。對中小餐飲商家來說,紅云擁有更低的價格,更高的性價比。
彭雷告訴讀懂君,不管你是路邊的路邊的煎餅攤、小門店,還是一個2000平米的大店,客如云都能夠給你提供適應付費能力的信息化智能化方案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這樣的市場中,美團等C端巨頭往往難以真正進入。因為當美團的基礎是服務C端的業務時,很難同時做好B端的服務。
因為兩者天然存在矛盾。
/ 03 /
規則與開放,打破數據孤島
在彭雷眼中,餐飲SaaS行業的終局早已清晰:
“我覺得終局其實就是全面智能化。和C端市場一樣,商家智能化滲透率會到100%,意味著商家所有的業務都會在云端完成。“
說到底,產業互聯網只做一件事——提高效率。
當交易環節所有數據都在云端,商家想要的是調取不同能力,這就需要一個強大的中臺將所有數據打通。在這個平臺,商家能獲得供應鏈、物流、資金、人員等多方面能力加持,而非提供單一工具,越是長尾商家,越需要跨平臺的能力攝取。
如果把餐廳營運比作一張網,客如云要做的就是打通橫向和縱向的網絡,助力商家實現智能化管理。
客如云自主研發的開放平臺,正透過SaaS 模式對餐廳軟件行業造成革命性改變,整合了人才、財務、供應鏈、金融等服務,不僅幫助商戶很快完成從前廳到后廚等方面的管理,還可以將餐廳與各大線上平臺進行更好地連接。
加上前端的快驢等供應鏈平臺,餐飲老板使用開放平臺可以直接下單,經營所需的米面糧油、蔬菜禽蛋就會被配送上門,并且價格相較線下更加透明。
那么為什么開放平臺是由客如云來做,而不是其他B端服務商?這是由餐飲SaaS在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決定的。
彭雷將餐飲產業鏈分為六層,分別是平臺入口、品牌商家、信息智能化、供應鏈和人力資源、金融。
其中,餐飲SaaS位于第三檔,主要解決商家信息智能化的需求。而它更大的價值在于,當所有交易都在云端發生時,其將會成為連接所有環節的絕對入口。
在阿里參謀長曾鳴教授的《智能商業》一書中,他定義了未來智能商業的兩個關鍵要素,分別是網絡協同與數據智能。
關于網絡協同,有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,優步。
在曾鳴看來,優步這兩年陷入瓶頸期,問題核心在于優步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協同效應,更多只是來源于傳統意義的規模經濟。
「在優步平臺上,不管司機還是乘客,都是相當簡單和同質化的角色,這樣的網絡顯然缺乏自主生長動力。」
某種程度上說,客如云開放平臺也具有天然的網絡效應。
開放平臺也類似于一個生態,當你能連接更多的商家,就能吸引更多生態伙伴,更多的生態伙伴的進入,又反過來推動更多的商家來到這個平臺。這種雙邊交替推動生態良性發展。
不過,與C端市場不同,B端生態的建設更突出一個“養“——需要時間來培養。于公司而言,做生態要耐得住寂寞。彭雷也深知這一點:
“就像建一座花園,你只需要規劃好,撒上種子,灑上水,然后等它自己開花結果,這叫生態。如果你跳進去,每一個苗都是你自己栽的,這不叫生態。“
一般來說,人們會評價to B是一門很「重」的生意,難做、不性感,但有一條物理常識卻總被人忽視:
質量越大,慣性越大。
以上就是關于客如云收銀刷卡機,成為餐飲智能化發動機的知識,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客如云收銀刷卡機的知識,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!

轉載請帶上網址:http://www.cnksdq.com.cn/shuaka/15255.html